-
两会 | 中科院院士王焰新:加快制定循环利用原料及产品质量标准“要实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的目标,亟须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加快制定循环利用原料及产品质量标准。国内现状 王焰新指出,从量上看,我国每年仍有约20亿吨复杂难用固体废弃物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尤其是煤矸石、磷石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资源化回收利用率低;从质上看,原料和产品种类繁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等产品附加值低,新兴废弃物如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回收拆解处理难度较大。这些问题将带来一系列环境隐患。例如,磷石膏长期堆存占用土地,导致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电子废弃物含有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进入环境介质,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王焰新认为,目前循环利用原料和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或不完善是制约循环利用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统一规范、与国际标准对接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三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他提出3点建议: 其一,制定循环利用原料及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目标和原则应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根据废弃物来源、规模、资源价值、利用方式、生态环境影响等不同特性,分类明确废弃物循环利用主体责任和技术路径。例如,针对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磷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制定专门的综合利用标准;对于废钢铁、废铜、废铝等再生资源,制定相应的高效利用标准。 其二,加大废弃物循环利用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管理和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方式,丰富废弃物循环利用品类,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价值。建议各级政府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有利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类经营活动主体的活力,增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内生动力。 其三,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循环利用原料和产品质量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循环利用原料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有效实施,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03-13 【节能环保】
-
福建城投“全品类塑料再生资源分拣厂及数字化回收系统”,打造3级资源循环链近日,福州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迎来重磅进展!由福州城投集团所属城投新基建集团打造的“全品类塑料再生资源分拣厂及数字化回收系统”成功入选首批试点项目库。这一创新模式将如何破解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难题?三级体系打通资源循环链 面对日益严峻的垃圾处理压力,福州城投新基建集团率先提出“点-站-场”三级再生资源循环体系: “点”到户:在小区设置智能回收点,居民扫码投递可回收物,实时获取环保积分奖励,让垃圾分类“触手可及”; “站”中转:建设两网融合中转站,实现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无缝衔接,减少传统回收中间环节; “场”处理:马尾区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引入AI分拣、智能压缩等技术,日处理能力可达百吨级,塑料、金属、纸张等全品类资源“变废为宝”。这一体系依托“互联网+回收”模式,通过线上预约、智能称重、数据追踪等功能,打造从源头到终端的“去中间化”闭环,真正实现“垃圾减量60%”的目标。数字化如何让回收更“聪明”? 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智慧化”与“全链式管理”: ✅ 智能分拣:分拣中心配备AI视觉识别系统,精准区分塑料材质、金属种类,分拣效率提升3倍; ✅ 数据驾驶舱:实时监控各回收点投递量、清运路线,优化物流调度,降低碳排放; ✅ 区块链溯源:每件可回收物生成“电子身份证”,流向终端再生企业全程可追溯,杜绝“黑市交易”。通过数字化手段,传统“脏乱差”的废品回收站升级为智慧化节点,市民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参与绿色行动,让环保更便捷、更透明。一场城市治理的“双向奔赴” “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长期存在“各自为战”的痛点。城投新基建的解决方案直击要害: 机制融合: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共享站点、车辆与数据,降低运营成本; 价值激活:可回收物经专业处理后,定向供应制造业企业,形成“回收-加工-再利用”产业链; 市民共赢: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务优惠,推动“要我分类”转向“我要分类”。马尾区试点成熟后,该模式将向全市推广,预计每年可减少填埋垃圾超10万吨,带动再生资源产业规模突破5亿元。 2025-03-12 【节能环保】
-
LG化学推出生物基尼龙近日,LG化学全新推出的环保生物基尼龙材料Earthyle™。该材料具备优异的物性和环保性能。Earthyle™不同于传统的石油基尼龙,是基于从糖中提取的赖氨酸(Lysine)为原料制成的环保材料,其制造过程中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Earthyle™/材料应用 该材料因其良好的吸湿性和弹性,多用作速干衣等运动服装的制造;优异的阻燃性能有助于提高安全性,用于作业服或防护服等;因其轻量化和耐久性的特点,也常用于汽车内外饰及电子产品配件。此外,该材料还适用于3D打印原料、亲肤感的衣物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 生物基尼龙是以生物质可再生资源为原料,通过生物、化学及物理等手段制造用于合成聚酰胺的单体,包括生物基内酰胺、生物基二元酸、生物基二元胺等,再通过聚合反应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主要合成工艺有油路线和糖路线。油路线常采用蓖麻油、油酸、亚油酸等可再生的天然油脂,经过酯交换、高温裂解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制备出PA单体。糖路线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技术或化学方法将葡萄糖、纤维素、淀粉等可再生的糖类物质转化为PA单体的路线。目前多数企业采用蓖麻油路线,多糖路线还处于研发中。据悉,全球市场对生物基尼龙的需求预计将从2023年的40万吨增至2028年的140万吨,年均增长率将高达29%。 2024年2月,LG化学与CJ第一制糖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合资企业生产并销售生物基尼龙。 此次合作的核心是,CJ CheilJedang将向LG化学提供五亚甲基二胺,这是生物基尼龙制造的关键成分。CJ CheilJedang利用其从玉米和甘蔗中提取赖氨酸生产五亚甲基二胺的专业技术,为这一合作做出重大贡献。与此同时,LG化学计划利用这些供应的五亚甲基二胺在其工厂内制造生物基尼龙产品。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政策的实施及欧美对于披露碳排放Scope3的强制要求,预计市场对于环保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此外,由于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在纺织、汽车、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将推动生物基尼龙的客户需求稳步上升。 2025-03-11 【节能环保】
-
东丽开发创新尼龙66化学回收技术,采用亚临界水进行解聚近日,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宣布在尼龙66回收方面取得了“突破”。 该公司最近部署了一项专有的解聚技术,利用亚临界水在几分钟内均匀高效地解聚尼龙66树脂,并将其作为单体原料回收。该公司表示,亚临界水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略低于水的临界点(705℉),与常温常压下的水有几点不同,例如会溶解和水解有机化合物。 据东丽株式会社称,日本每年对尼龙66的需求估计为10万吨,全球需求量为130万吨,这种材料的高耐热性和强度使其成为汽车和工业应用的理想选择。这种材料可用于汽车纺织品中,如安全气囊和轮胎帘线;以及塑料部件中,如散热器水箱、气缸盖罩和油底壳。该公司指出,日本对汽车和其他塑料的回收法规越来越严格,强制要求收集使用过的尼龙66安全气囊,使其成为化学回收的“有前景的材料”。 东丽表示,尼龙6的化学回收示范已经在进行中,需要回收一种名为己内酰胺的单体。相比之下,化学回收尼龙66的过程需要回收六亚甲基二胺和己二酸单体。东丽利用其在尼龙6化学回收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来评估尼龙66在亚临界水中的解聚反应,并开发了专有技术来抑制副反应,从而可以高效地回收这两种单体,并通过再聚合再生尼龙66。 东丽提及,它最初计划针对汽车材料,建立分离安全气囊等二手设备中其他材料的技术,以及解聚尼龙66和分离精制单体的技术。今年,该公司表示计划建立一个框架,通过样品工作来验证质量和评估客户。它将为2030年左右的大规模生产做准备,届时将实施更严格的塑料回收法规。 该公司称,它将为尼龙6和尼龙66开发全面的回收技术,并计划将其化学回收技术从服装和汽车材料扩展到其他工业应用,以帮助创造循环经济并为碳中和做出贡献。来源:PUWORLD独家发布(R-11) 2025-03-10 【节能环保】
-
800 万吨塑料入海危机!欧盟新规倒逼千亿市场,微波热解技术重塑塑料回收生态2026年8月12日,欧盟史上最严苛的《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将全面生效:2030年前,一次性塑料瓶再生塑料占比须达30%,家电包装90%须可重复使用。全球每年超5亿吨塑料产量中,仅14%被回收的现实,让化学回收技术成为破局关键。传统回收困局:2%循环率背后的生态灾难 过去半个世纪,全球塑料产量暴增20倍,2050年预计消耗40%的原油资源。当前机械回收技术因混合塑料分离难、热降解等问题,仅贡献2%的再生塑料。每年超800万吨塑料涌入海洋,微塑料已渗透至人体血液——变革迫在眉睫。微波热解破冰:从谷仓创业到技术突围 2015年,两位前电信工程师Brian Bauer与Jason Tanne在加州谷仓开启创业,历时十年攻克化学回收技术壁垒: 2017年 联袂明尼苏达大学Ruan博士团队,开创微波热解技术路径 2020年 首个试点项目验证可行性 2024-2025年 累计融资2440万美元,启动商业化工厂 CMAP技术解码:20倍效率重构产业逻辑 Resynergi核心创新——连续微波辅助热解系统(CMAP),直击传统热解三大痛点: 🔹 效率革命:模块化设计实现单日50吨处理量,速度提升20倍 🔹 能耗破局:微波精准加热+碳化硅球床传热,能耗降低40%,碳排放减少68% 🔹 兼容升级:可处理PP、PE等60%市售塑料,混合废料直接转化液态碳氢化合物分布式回收网络:从实验室到零废弃未来 CMAP的模块化特性支持社区级到工业级的灵活部署,配合真空环境替代载气循环,使每公斤塑料处理仅需5 MJ电能。其商业化工厂落地,标志着分布式塑料回收网络成为可能——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循环经济生态的重构。写在最后 当欧盟新规掀起全球产业震荡,Resynergi用十年验证:科技创新与商业韧性的结合,终将击穿环境困局。塑料回收的终极答案,或许就藏在微波激发的分子运动之中。来源:再生资源信息站(R-11) 2025-03-08 【节能环保】
-
废塑料溶解再生技术实现商业化突破 首款食品级rPS产品登陆欧洲近日,全球材料企业盛禧奥宣布在欧洲市场推出首款基于溶解再生技术的聚苯乙烯(rPS)产品,其可直接接触食品,标志着废塑料高值化回收迈出关键一步。该产品通过欧盟法规2022/1616认证,并获Fraunhofer研究所与“EFSA Novel Technology Dossier”技术档案双重验证,证明其去污效能与安全性达标。技术革新:从废料到食品级材料的跃升 该rPS产品含有30%再生原料,由Heathland提供的消费前/后聚苯乙烯废料加工而成,碳足迹较传统原生材料降低约18%,可广泛应用于乳制品容器、冷热饮杯、食品托盘及冰箱部件等领域。其生产基地位于德国Schkopau工厂,核心技术亮点在于采用溶解回收工艺,突破了传统回收技术的局限。为何选择溶解回收? 传统机械回收对原料洁净度要求严苛,难以处理含油墨、染料或添加剂的塑料(如聚苯乙烯),而化学回收则面临效率与适用范围的制约。相比之下,溶解回收通过物理溶剂分离污染物,保留纯净聚合物,兼具高收率与广泛适用性。当前技术路径主要分为两类:分层溶解:利用溶剂剥离多层材料(如汽车面板、铝包装)中的粘合剂,实现各组分全回收;选择性溶解:分离塑料与杂质,甚至可处理纺织废料,结合超临界液体技术进一步提升效率。环保与效益双赢 相较热解、解聚等工艺,溶解回收无需解构聚合物链,省去下游精炼环节,能耗与水耗显著降低。据测算,其单位产量较热解提高50%,较解聚提升26%,且碳排放优势明显。行业布局加速 目前全球专注溶解回收的企业较少,盛禧奥为率先实现商业化的领跑者。此外,Polystyvert、Purecycle及被利安德巴赛尔收购的APK等企业也在加紧布局,推动该技术规模化应用。 此次rPS产品的推出,不仅为循环经济提供新范例,也为食品级塑料回收开辟可行路径,未来或将对包装、汽车等产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5-03-07 【节能环保】
-
Axens 和 Sorema 联手,整合化学和机械处理解决方案促进塑料回收近日,Axens和Sorema正在通过整合化学和机械处理解决方案来促进塑料回收,推动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合作涵盖从基本工程设计到预制模块化单元的方方面面,为塑料垃圾价值化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与 Sorema 的合作使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增强的回收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塑料废物流的价值,”Axens 塑料循环经济副总裁 Stéphane Fédou 说。“它突出了机械回收和化学回收之间的重要协同作用,促进了全球塑料的真正循环经济。” Axens 提供先进的化学回收技术,获得 Plastic Energy 的 TAC 热解工艺以及 Rewind Max 和 Rewind Mix 净化系统的许可。2023 年,Axens 还推出了 Rewind PET 解聚技术,该技术通过糖酵解连续解聚 PET,分离添加剂和着色剂,生产用于再聚合的纯 BHET 单体。 Sorema 专注于 PET 瓶、PE/PP 薄膜和 HDPE/PP 硬质容器回收系统。其模块化、可定制的解决方案集成了预洗、清洗、干燥和废水处理,提供交钥匙回收系统。 “与 Axens 合作加强了 Sorema 在综合回收解决方案方面的领导地位,”Sorema 首席执行官 Giuseppe di Capegna 说。“将我们的机械专业知识与 Axens 的化学技术相结合,为效率和创新树立了新标准。” 此次合作标志着在推进可持续塑料回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机械和化学方法相结合,以实现更加循环的经济。 2025-03-06 【节能环保】
-
首个万吨级秸秆基丁二酸产线落地!清华、MIT联合技术突破秸秆变“绿金”:非粮生物合成破局 苏州聚维元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麻省理工等高校,首次建成万吨级秸秆基1,4-丁二酸生物合成产线。该技术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通过“秸秆预处理-纤维糖化-工程菌株合成”全链条工艺,规模化生产1,4-丁二酸——生物基可降解塑料(PBS/PBAT)、聚氨酯等战略产品的核心平台原料,打破传统依赖石油或粮食的原料瓶颈,助力“双碳”目标。三大技术革新驱动产业升级高效原料处理 采用木质纤维素三素清洁分离技术,实现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的高效分离,结合AI优化酶解工艺,纤维糖化率突破90%,成本降低30%以上。模块化预处理系统适配水稻、小麦等多元秸秆,保障原料灵活性。柔性生物合成 基于合成生物学构建“可编程细胞工厂”,通过切换菌株与代谢通路,单产线可生产丁二酸、丁二醇、法尼烯等高值分子,覆盖生物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多领域需求。智能规模化生产 模块化产线设计支持阶梯式扩产,集成IoT与AI技术实时优化发酵参数,确保连续稳定生产,为全球生物合成提供可复制的商业化样板。环保与商业价值双赢零碳转型:以秸秆替代石油/粮食原料,年减碳数亿吨;产业链协同:与下游龙头企业合作,推动秸秆基产品在生物塑料、动物营养等领域的应用;经济效益:技术覆盖“原料-工艺-多产品”全链条,形成“一源多用”产业生态,降低规模化成本超40%。未来展望 聚维元创技术团队表示,该平台将加速非粮生物合成的全球化推广,预计未来3年产能提升至10万吨,推动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石化产品进程,为合成生物学绿色转型树立标杆。 2025-03-05 【节能环保】
-
嘉禾聚能签约山东联化,共推油品加氢与废塑料化学回收技术2025年2月28日上午,嘉禾聚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联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在山东省阳信县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油品加氢技术开发及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助力绿色低碳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阳信县主要领导及双方企业代表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于当日上午10:30在阳信县联化新材料会议室举行。阳信县委书记郑令健,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杨涛,县委常委、副县长刘超,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曹福清,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郭长林,联化新材料执行董事李刚,嘉禾聚能董事长姜朝兴等出席签约仪式。联化新材料副总经理程森主持。据郑令健所述,塑料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是阳信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双方加强沟通协作、深化合作互信、实现共赢发展。 本次签约涵盖两项核心内容: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通过化学转化工艺将废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减少传统填埋与焚烧带来的环境压力。 加氢委托合作协议:嘉禾聚能委托联化新材料实施油品加氢项目,依托联化在催化工艺领域的领先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签约仪式后,与会嘉宾共同考察了项目现场,详细了解技术路线与产能规划。 此次合作标志着嘉禾聚能与联化新材料在塑料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双方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政企研”协同示范项目,为产业绿色转型贡献“阳信经验”。 2025-03-04 【节能环保】
-
竹代塑加工!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30亿!2月8日,广宁县举行广宁县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竣工投产仪式暨2025年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大会。此次开工项目共有7个,竣工项目4个,投产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额约41.5亿元。 其中,位于广宁南街街道官步园区的科密竹基复合材料科创零碳产业园项目是广宁县竹产业绿色发展的代表,于当日正式开工奠基。 该项目由广州天河驻广宁帮扶工作队牵线引进,计划总投资额21.5亿元,占地约700亩,计划年处理14万吨竹子原料,年产9000万件办公文具,建设12000万件包装制品厂、12.5万吨竹塑抽粒厂、700万套竹塑产品厂、供应链配套厂;设备购置相关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若干,达产投产后预计年产值30亿元。 广东阳光科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善明介绍,项目利用广宁竹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原料,通过以竹代塑技术及生物技术加工制造竹塑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 未来,园区将有8家不同品类的企业进驻,形成一条以科密品牌及知识产权为依托、以竹基利用“以竹代塑”为核心、上下游一体化联动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 2025-03-03 【节能环保】
-
金斯潘化学循环技术助力提前实现10亿PET瓶再生目标2025年2月,金斯潘集团宣布提前一年完成“年回收10亿PET塑料瓶”目标,通过化学解聚技术将废弃瓶转化为建筑保温材料,推动循环经济迈入新阶段。技术突破:从废瓶到高端材料 在西班牙Synthesia技术中心,金斯潘利用化学解聚工艺,将PET瓶分解为聚酯多元醇——制造聚氨酯保温板的核心原料。相比传统回收,该技术可清除杂质并还原原始单体,实现“无限循环”。2019年启动的“地球热情”计划中,金斯潘开发闭环反应系统,使PET解聚效率达98%,每处理1吨废塑料减少3.2吨碳排放。目前,其建筑保温板再生料占比已超60%。环保与商业双赢 10亿PET瓶转化为价值1.2亿欧元的保温材料,应用于全球35国绿色建筑。明星产品QuadCore保温芯材热阻值提升20%,含72%再生成分。据IRENA报告,化学循环可提升塑料价值链经济效益190亿美元。金斯潘与美团、农夫山泉建立合作,计划未来三年在亚太推广该模式。循环经济多米诺效应 该技术每年减少4.5万吨石油消耗(相当于保护1200公顷雨林)、节水380万吨(可填满1500个泳池)。金斯潘绿色产品线年增27%,远超传统业务。欧盟专家称此举标志“循环经济2.0时代”,麦肯锡预测,2030年化学循环将处理全球50%塑料垃圾,创造3000亿美元市场。未来计划:拓展全品类回收 金斯潘启动“分子再生计划”,投资2亿欧元建设零碳工厂,研发聚苯乙烯化学循环技术,目标2030年实现100%再生原料。其新型酶催化解聚技术可降低能耗40%,并回收混合塑料与纺织品。集团可持续发展总监表示:“让每个塑料瓶重获新生,是人类迈向可持续文明的关键一步。”来源:再生PET新视界 (R-11) 2025-02-28 【节能环保】
-
将PET瓶转化为聚酯多元醇,Kingspan实现每年回收10亿个PET瓶用于生产过程中近日,全球领先的高性能建筑解决方案供应商Kingspan集团宣布,该公司已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到2025年,每年将10亿个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回收用于其生产过程中。 这项成就是与Kingspan集团的子公司Synthesia合作的一部分,Synthesia专门从事生产用于隔热和隔音的化学产品、聚酯多元醇和聚氨酯系统。 在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工厂,Synthesia使用消费后废弃PET作为原材料来制造聚酯多元醇,这些聚酯多元醇主要用于Kingspan集团的各种保温和保温板产品的制造。这种回收过程不仅有助于减少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或海洋的废弃PET数量,而且还降低了对原始原材料的依赖。由于建筑和基础设施每年占全球原材料消耗的388亿吨,此类技术将在改变建筑行业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增加对可回收、生物基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是Kingspan集团循环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到2025年,回收10亿个PET瓶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要素,也是Kingspan集团加速向循环经济转型的基础,这是其2019年启动的更广泛的“Planet Passionate”环境可持续发展计划的一部分。 Kingspan集团可持续发展主管Holly Loughman表示:“实现将10亿个PET瓶回收用于我们的制造过程,这一目标是我们‘Planet Passionate’计划的一个关键里程碑,我们非常自豪能够提前一年实现我们的目标。这证明了我们团队的奉献精神以及我们Synthesia业务对创新回收技术的不断开拓。” Synthesia研发经理Vittorio Bonapama补充道:“应对塑料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的需求只会增加,我们很高兴能够提供有助于这项全球努力的技术,同时也支持建筑行业向循环经济的转型。这一里程碑是我们致力于改变世界有限资源使用方式时可能实现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对我们Synthesia和整个Kingspan集团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也在利用我们的先进技术回收保温材料废弃物,这将有助于我们作为一个组织在实现循环目标方面取得进一步的重要进展。” 2025-02-27 【节能环保】
-
校企院合作!年产11万吨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项目,总投资约10.8亿2月18日,恒辉安防(300952)接受特定对象调研时表示,公司规划投资“年产11万吨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项目”,项目一次规划,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1万吨已经于2024年8月开工,目前按计划进度在稳步推进,综合研发楼已经结构封顶,核心设备已经采购预订,公司力争四季度实现符合设计性能要求的合格胶料稳定生产。 据悉,年产11万吨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项目由恒辉安防与北京化工大学及张立群院士科研团队、华南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等共同合作。2024年5月12日,恒辉安防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已与张立群院士团队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聚焦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的研发及产业化。 年产11万吨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项目总投资约10.8亿元,以丁二酸、癸二酸和1,4-丁二醇等为主要原料,采用专有催化剂和添加剂,通过连续酯化、缩聚工艺,生产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共聚酯橡胶。 另外,在堆肥条件下,恒辉安防的生物基聚酯橡胶可在130天内实现70%以上完全变成水和二氧化碳,且残留部分没有环境污染风险,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橡胶材料。该项目中实现产业化的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不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还填补了我国在自主合成橡胶品种领域的空白。 2025-02-26 【节能环保】
-
废旧涤纶的“重生之旅”,爱利斯研发“物理-化学法”有望实现新突破?日前,浙江爱利斯染整有限公司(简称爱利斯)在其位于绍兴柯桥的生产基地举行了废旧涤纶高品质循环再生项目启动会。▲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爱利斯染整有限公司签约仪式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生成为纺织行业的重要议题。传统的回收方法存在染料去除难、纤维质量下降等问题,制约了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为解决这些问题,爱利斯通过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成立“废旧涤纶高品质循环再生研发中心”,并与多个合作伙伴联合研发物理-化学法回收再生技术。 这一创新技术将结合物理法和化学法的优势,通过物理处理去除纺织品中的杂质和染料,同时保留纤维的优良物理性能,如强度和柔韧性;化学法则使用环保溶剂和催化剂,精确分解染料分子,确保再生纤维的色牢度和使用性能。未来,该技术不仅将大幅度提升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效率,降低二次污染,更能为纺织品绿色循环利用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2025-02-25 【节能环保】
-
大冢制药与裾野市携手推动 PET 瓶原级循环2025 年 2 月 13 日,大冢制药与静冈县裾野市及丰田通商株式会社签署了一项资源循环协议,旨在通过建立本地 PET 瓶生产与回收体系,为可持续社会做出贡献。通过此次合作,大冢的裾野工厂将在推进瓶到瓶回收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本地生产与回收 大冢制药的裾野工厂主要生产饮料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自 1995 年以来,公司与裾野市保持着环保协议,并在 2017 年通过签署全面合作伙伴协议,扩大了在健康促进和体育参与方面的合作。 根据新签署的资源循环协议,裾野市收集的 PET 瓶将被用作裾野工厂生产新 PET 瓶的原材料。此外,大冢制药还将与裾野市合作,通过教育活动(包括海报和视频)提高公众对瓶到瓶回收好处的认识。推进瓶到瓶回收 大冢已与日本 21 个市町村签署了类似的资源循环协议,包括公司发源地德岛县,以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白川乡的岐阜县奥浓郡白川村。公司还支持在大型活动(如马拉松和户外音乐节)中的回收工作,与当地社区合作推广可持续实践。 作为大冢集团塑料声明的一部分,公司推广瓶到瓶回收,引入由再生材料制成的 PET 瓶,扩大无标签瓶选项,减少材料重量,并探索替代包装材料。这些努力是公司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提高从采购到生产、物流和销售的整个价值链的资源效率,确保与自然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共存。 2025-02-24 【节能环保】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