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感科技赋能循环经济:中资环携手陶朗探路再生资源智选新赛道近日,欧冶链金党委书记、董事长陶炜及中国资环集团科技创新和数智化部总经理柯艳春一行莅临陶朗中国总部厦门,与陶朗管理团队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会上交流 陶朗对陶炜董事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会上,以陶朗资源回收业务部全球高级战略总裁华夏(Ada Hua)为代表的陶朗管理团队分享了集团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及全球市场拓展情况,强调陶朗作为传感分选领域的领导者,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丰富的行业经验。 自2010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陶朗一直致力于推动资源循环高质利用,共享全球先进的资源循环解决方案,助力国内循环经济发展。陶炜董事长表示欧冶链金作为中国资环基本盘,承接中国资环的使命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努力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再生钢铁企业。 陶朗集团是资源循环行业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具有广泛的行业经验和尖端技术。欧冶链金愿与陶朗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深入探讨合作。 中国资环集团科技创新和数智化部总经理柯艳春指出,中国是全球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体量最大的单一市场,目前产业链上下游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双方合作讨论 此外,双方就有色金属、混合生活垃圾、废纺等多种品类的废旧资源回收产业链的顶层设计和技术方案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中国资环和欧冶链金分享了对于发展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决心,陶朗介绍了基于光学传感器+AI的完整产品阵列在高质回收再生中的关键作用;双方一致认为,面对当前国家资源战略和环境问题的双重挑战,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协同创新是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会后,陶炜董事长一行参观了位于厦门的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及陶朗厦门测试中心,对陶朗在资源回收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陶炜董事长指出,陶朗是一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其愿景与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高度契合。他期望陶朗未来能在推动中国循环经济和减碳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双方能在制度设计、智能分选等方面开展更多交流与合作。 2025-04-03 【节能环保】
-
中国科大:永久化学品可以降解了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康彦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超级电容器辅助的电光还原催化体系,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的聚四氟乙烯还原脱氟反应,为该类物质的绿色降解提供了更多可能。该项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聚四氟乙烯因其惰性的碳-氟键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同时也具有疏水和疏油等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但高度的稳定性也导致废弃的聚四氟乙烯难以降解回收,通常需要高能耗的热裂解等方法,而低温条件下的脱氟降解则需要用液态碱金属等强还原剂实现,因此聚四氟乙烯等被称为“永久化学品”。 电光催化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化学转化,为聚四氟乙烯的降解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前期光催化降解聚四氟乙烯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超级电容器辅助的电光还原催化体系:利用电化学的方法辅助生成光催化活性物种,取代光催化反应中溶解性极差的助还原剂。通过光化学和电化学的协同作用,对聚四氟乙烯的碳-氟键进行有效的电子注入,从而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的聚四氟乙烯还原脱氟反应。 研究人员介绍,这一电光还原催化体系的发展,有效避免了单独光催化还原体系中需要过量的助还原剂作为电子供体这一问题。并且将反应的规模由毫克级进一步提升到了克量级。同时该催化体系对于其他小分子的多氟或全氟烷基物质的脱氟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此外,超级电容器具有充电速度快、工作效率高、能量比高、耐超高温、循环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因此利用具有便携性的超级电容器作为电能的供体,可以在户外以太阳光作为光能量源,实现对聚四氟乙烯的脱氟反应。这为解决由聚四氟乙烯和多氟或全氟烷基物质降解困难引发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025-04-02 【节能环保】
-
循环新项目开工!年产25万吨循环材料和10万吨再生面料!3月29日上午,位于涵江区的循环绿色低碳产业园项目开工。市委书记付朝阳出席并宣布项目开工,市领导戴龙成、高宇、郭国成、连向红出席。 该项目落地莆田市涵江区木兰溪口产业新城,通过全球领先的“纺织品—纺织品”原级利用再生技术,开展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项目建成后,可年产25万吨绿色循环功能性新材料和10万吨高端纺织面料,形成“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再生面料”的一体化产业链,打造零碳示范样板,建设具有国际国内示范引领效应的再生纤维、高端面料生产基地。 项目聚焦绿色环保与产业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五化”融合,实现固废品向高品质循环再生功能性绿色纤维和高端纺织面料的转变,助力国家 “双碳” 战略;同时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核心竞争力强,可满足全球市场及国际一线品牌对再生功能性、差异化绿色纤维及高端面料的需要。 付朝阳、戴龙成对项目开工表示祝贺,并认真听取了项目规划、建设等情况汇报,鼓励企业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蓄势赋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发展、服务“两个清单”,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助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2025-04-01 【节能环保】
-
5吨芦苇秸秆产出半吨聚乳酸(PLA)?变废为宝!木质素基电池负极材料今年年初,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多孔碳生产线试生产,成功利用农作物秸秆提取的木质素制备硅碳负极用多孔碳。目前,该公司正在优化生产线,为全面量产做准备。 依托生物炼制技术,这条生产线可以实现从芦苇秸秆中工业化提取高纯木质素,并以此为原料研发生产木质素基电池负极材料,变废为宝。 聚焦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木质素前驱体制备的多孔碳材料具有碳含量高、孔道可塑性强、粒径均一等优势,性能指标全面领先市面同类产品,成功突破硅碳负极碳骨架技术瓶颈。 据悉,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由上海汉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苍南国资企业于2023年3月共同出资成立,聚焦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其木质素前驱体制备的多孔碳材料具有碳含量高、孔道可塑性强、粒径均一等优势,性能指标全面领先市面同类产品,成功突破硅碳负极碳骨架技术瓶颈。 5吨芦苇秸秆可以产出半吨聚乳酸和半吨木质素。木质素进一步转化而成的多孔碳,是生产硅碳负极的重要材料,将被用于高端动力电池及高端3C消费类电池,也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这些产品,都得用到这一材料。来源:全生物讲解材料(R-11) 2025-03-31 【节能环保】
-
八家科研单位联合发表:关于工业生物技术驱动PET高分子循环再生的最新研究进展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生物制造”重点专项“塑料高效生物解聚的关键技术”项目组联合在Green Carbon发表题为“State-of-the-art advances in biotechnology for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bio-depolymerization”的综述性文章,总结了本项目执行期间取得的重大突破及PET生物解聚领域国际前沿进展,讨论了推进PET酶法解聚并实现废弃PET高分子循环再造的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 中科院青能所刘亚君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周杰副教授和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姜岷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崔中利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共计来自8家科研单位的15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该论文的指导和撰写,体现了项目执行期间各课题、各单位、各成员之间的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 “塑料高效生物解聚的关键技术”项目由南京农业大学崔中利教授牵头,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承担。项目围绕废弃塑料碳资源循环利用的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塑料生物解聚的重点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开展塑料解构的界面调控机制及生物解聚的表界面催化基础、塑料生物降解的自然进化规律与分子机制等研究,进而创建对塑料具有高解聚活性、高稳定性的生物催化剂体系,建立了月处理吨级PET塑料的酶法解聚新工艺与中试示范,实现聚酯塑料到单体原料、聚烯烃塑料到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绿色制造。 该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可有效推动废弃塑料的资源化利用,符合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应用需求,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悉该项目于2025年1月24日完成了课题绩效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5个课题圆满完成了既定的考核指标要求以及月处理吨级PET废塑料酶法解聚的中试验证示范,目前进入科技部绩效评价阶段。 由姜岷教授领衔的南京工业大学—石化联合会废塑料生物降解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是本项目课题一的承担单位,其中陈小强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主要承担塑料解聚微生物/酶高效筛选与智能挖掘任务;周杰副教授、周小力副教授、徐安明副教授为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承担了塑料降解微生物高通量筛选与鉴定、塑料生物解聚过程工艺与中试研究、聚烯烃塑料生物解聚途径的从头设计等关键任务。 该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中欧)合作项目“废塑料资源高效生物降解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MIX-UP)前期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氨酯(PUR)、聚乳酸(PLA)等塑料生物降解与高值转化方面建立的完善研究方法和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塑料降解微生物/酶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并进行塑料酶法解聚循环的中试验证示范研究。姜岷教授和董维亮教授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和学术支持。 2025-03-28 【节能环保】
-
科研新突破:PMMA 塑料实现近乎完全分解为构建单元近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聚合物化学家取得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一种创新方法,能够将 PMMA 塑料(即人们熟知的有机玻璃)近乎完全地分解为其单体结构单元,并且这一过程不受添加剂存在的影响。 当前,塑料回收领域存在诸多限制。常见的回收对象主要集中在收集分类后的 PET 或聚乙烯饮料瓶,这些塑料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聚合物分子长度,以及用于增强特定性能的添加剂,使得它们能够通过熔化重塑的方式制成新瓶子。然而,对于其他种类繁杂的塑料,例如混合塑料,通常只能在水泥厂通过焚烧来获取热量,无法实现有效的回收利用。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材料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方法,首次达成了有机玻璃近乎完全的回收利用。该方法能够将有机玻璃的聚合物链分解为单个的单体结构单元,随后借助简单的蒸馏工艺进行纯化。这些纯化后的单体可作为原生级起始产品,用于合成全新的有机玻璃聚合物。 有机玻璃,化学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全球年产量约 390 万吨。因其具备耐用、轻便等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屏幕显示器生产以及建筑等众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此次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聚合物材料实验室 Athina Anastasaki 领导的科研团队所研发的工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展现出强大的适用性。无论是由 10,000 个单体结构单元构成的超长聚合物链,还是含有共聚物、增塑剂、染料等各类添加剂的有机玻璃,该工艺都能高效应对。即使是 DIY 市场的彩色有机玻璃,分解产物的产量也能维持在 94% - 98% 之间。简便且高效的分解过程 “我们的工艺十分简便,”Anastasaki 强调,“仅需一种氯基溶剂,将溶解有回收混合物的溶液加热至 90°C 至 150°C,在紫外线或可见光的辅助下,即可启动解聚反应。” 一直以来,像有机玻璃这类由碳原子聚合物链组成的塑料,实现其碳链向单体的精准分裂面临巨大挑战。这些均匀的碳链缺乏可供分裂反应特定的作用位点,导致以往难以突破。目前工业上采用的热解方法,需将碳链在 400°C 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分解,不仅能源消耗巨大,而且反应缺乏特异性,会产生多种切割产物,后续处理这些混合物的净化成本高昂,极大地限制了热解的经济效率。 过去几年间,多个研究小组尝试对聚合物进行改性,在聚合物链末端引入易于分离的分子基团,从而从链端触发解构过程,虽实现了 90% 以上的产量,但这种改性聚合物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需要先将其融入现有的塑料生产体系;另一方面,反应性端基会严重影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而限制其应用范围。此外,许多常用的塑料添加剂会降低反应产率,使得解聚效果在商业塑料长聚合物链的情况下大打折扣。溶剂主导的反应机制 就像化学中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新方法是偶然发现的。Anastasaki 解释道:“我们原本致力于寻找能够促进目标分解为单体的特定催化剂,然而一次对照实验却意外发现,催化剂并非必要条件。” 实验表明,溶解有机玻璃碎样的氯化溶剂,在紫外光的作用下,足以实现聚合物的近乎完全分解。 研究人员深入探究分裂反应后,揭示了其中令人惊叹的机制。他们发现,反应中的活性物质是氯自由基。当受到紫外线激发时,氯自由基从氯化溶剂中分离出来。高波长光能够破坏氯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化学键,仅有极少部分溶剂分子能够吸收高波长的紫外线。 为深入研究该反应机制,Anastasaki 借助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其他研究团队的专业力量。高分子化学实验室的 Tae-Lim Choi 对相关分子的理论电子状态进行了计算,分子物理科学研究所的 Gunnar Jeschke 则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测量,对理论预测进行了实验验证。迈向更环保的改进目标 尽管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但研究人员并未满足于此。ETH 的研究人员计划在未来的回收过程中摒弃氯化溶剂的使用。Anastasaki 表示:“氯化化合物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改进反应,使其在无氯化溶剂的条件下仍能顺利进行。” 目前,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时间尚未明确。不过,Anastasaki 及其研究团队无疑为塑料回收领域开辟了新的方向,有望推动更多此前难以分解回收的塑料实现有效利用,为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2025-03-27 【节能环保】
-
降解速度提升8倍!NatureWorks推出PLA新牌号近日,美国聚乳酸(PLA)制造商NatureWorks宣布推出全新研发的PLA牌号4950D,其堆肥速度可比其他现有PLA型号快8倍,还可以与其他现有的PLA牌号混合,以提高它们的相对生物降解和分解率。 近期,NatureWorks引入了新的Ingeo™ Extend拓展平台,通过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旨在加快生物降解和分解的速度,并实现新的生产力水平,使生物基Ingeo PLA能够商业化使用。 Ingeo Extend 4950D是该平台的首款产品,以其卓越的性能参数,为食品包装、咖啡胶囊、糖果包装等领域提供了替代传统化石基塑料的可行性方案。 Ingeo Extend 4950D能为多种BOPLA聚乳酸双向拉伸膜应用提供更优的生产效率和更快的生物降解性能,包括咖啡胶囊、糖果包装纸、单份小包装等产品。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Ingeo Extend 4950D作为全新研发的PLA聚合物,通过优化分子结构与加工工艺,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 生产效率革命:在传统BOPP生产设备上可实现高达7倍的横向拉伸比(TD),显著降低能耗与材料损耗,使BOPLA薄膜生产成本下降。 降解速度提升:相较于未改性的PLA材料,使用4950D制成的BOPLA的生物降解速度提升8倍,可在工业堆肥条件下快速分解,且可与其他PLA型号共混使用,进一步优化降解效率。 综合性能优化:新型薄膜具备130-140℃的耐高温特性,同时保持优异透明度与低收缩率,在共挤结构中添加15%即可显著改善热封性能。应用场景:小规格包装的理想选择 针对当前市场痛点,Ingeo Extend 4950D 特别适用于以下领域: 食品包装:咖啡胶囊、零食包装袋、糖果包装袋等易残留食物的小规格包装,可堆肥特性解决回收难题。 餐饮服务:调味品包装、奶油容器封盖、一次性酱料杯等,满足即弃场景的环保需求。 工业应用:替代BOPP薄膜用于标签、工业包装,减少石油基材料使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 随着美国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法规与欧盟《包装及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的推进,全球对可堆肥材料的需求激增。 通过替代化石基塑料,Ingeo平均减少了包装的碳足迹73%,此外,由HYDRA Marine Sciences海洋科学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研究确认,Ingeo PLA不会在环境中产生持久性微塑料。 NatureWorks首席增长官Roger Tambay指出:"小规格包装更适合堆肥而非回收,Ingeo Extend平台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使生物基材料替代PP等持久性塑料成为可能。"来源:生物塑料研究院(R-11) 2025-03-26 【节能环保】
-
陶氏:泰国工厂获得可持续认证,供应回收&生物基丙二醇2025年3月17日,陶氏化学宣布,其位于泰国罗勇府Map Ta Phut的丙二醇(PG)制造工厂已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ISCC PLUS)。此项认证加强了陶氏持续致力于推进可持续生产和为亚太地区客户提供循环和生物循环产品的承诺。 应用创新技术,两种新的可持续丙二醇产品将在亚太地区上市,并通过质量平衡获得ISCC PLUS认证: ● 丙二醇CIR采用Renuva™回收成分,可帮助客户实现闭环,将难以回收的消费后和工业后废物加工成可持续的原料。 ● 丙二醇REN采用Ecolibrium™生物循环技术,能够减少化石基原料的使用。 新的丙二醇产品旨在帮助客户实现其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适用于个人护理、制药、食品配料、调味品和香水等领域。 陶氏聚氨酯业务亚太区商务总监徐慧(Heidi Xu)表示:“获得ISCC PLUS认证标志着Map Ta Phut丙二醇工厂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认证使陶氏能够为亚太地区的客户提供可验证的循环或生物循环解决方案,同时确保一致的性能和品质。这一里程碑加强了我们支持客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并与价值链合作伙伴合作,在推动循环经济的同时,对不同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这一成就扩大了陶氏在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的可持续丙二醇解决方案组合。 继最近Map Ta Phut丙二醇工厂的产能扩张和获得ISCC PLUS认证之后,陶氏泰国公司现已被公认为该地区可持续丙二醇产品的领先供应商。 陶氏泰国公司总裁Vichan Tangkengsirisin表示:“继2024年的扩张之后,使陶氏泰国公司的丙二醇工厂成为亚洲最大的丙二醇工厂。此次获得ISCC PLUS认证彰显了我们的卓越运营,并为我们的成就增添了可持续性。这个位于泰国的世界级制造工厂现在处于为当地和区域客户提供服务的有利地位。” ISCC是世界领先的国际认证标准,适用于完全可追溯且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可持续的供应链。随着陶氏继续采用循环和生物循环原料生产产品,此次验证确保可以通过质量平衡方法追踪替代原料。 2025-03-25 【节能环保】
-
废塑料“住”进七大专区:库尔勒的再生工厂如何织就绿网3月20日,在新疆库尔勒市哈拉玉宫镇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产业园,库尔勒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厂房已投入使用,工作人员正有序分拣回收物。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产业园 (阿依佐合热·阿尤甫 摄) 库尔勒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主要回收废旧物品并进行精细化分拣,随后将其输送至园区下游加工企业进行进一步处理。园区设有26个堆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划分为七大功能区,涵盖废塑料回收加工区、废旧纺织物及废纸回收加工区、报废机动车及轮胎回收拆解区、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加工区等多个领域。 中环惠科(新疆)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云飞介绍,库尔勒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于2024年3月开工,预计2025年年底竣工。目前,项目已完成50%,并在库尔勒市投放150余台智能回收柜,覆盖142个小区。项目建成后,可回收物日处置量可达50余吨,将有效提高库尔勒市资源回收利用率,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目前,项目已解决周边村民就近就业100余人,建成后预计可提供500个就业岗位。 库尔勒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厂房已投入使用 (马丽娟 摄)。工人正在分拣 (阿依佐合热·阿尤甫 摄) 智能回收柜支持多种类型废弃物的回收,包括纸类、塑料瓶、金属罐和电子垃圾等。回收柜提供透明的价格机制,通过积分系统,居民可将积分直接提现至微信零钱包,让回收过程更加高效、便捷、公正。智能回收站 (马丽娟 摄) 库尔勒市将常态化开展废旧物品回收业务,变废为宝,推进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利用,努力搭建多层次、立体化、高效率的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通过有效整合废旧资源,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社会效益明显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为库尔勒市实现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03-24 【节能环保】
-
Borealis 推出回收率达 85% 的 LLDPE 牌号全球塑料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当欧盟《包装和包装废物法规》(PPWR)正式生效仅三个月后,北欧化工突然甩出一张技术王牌——含85%消费后材料的rLLDPE再生塑料。技术突围:破解"高回收率≠高性能"魔咒 北欧化工工程师们用两年时间与机械回收的"先天缺陷"展开博弈。传统回收塑料普遍存在凝胶含量高、力学性能骤降的痛点,而Borcycle M CWT120CL实现了三大突破: • 凝胶含量降低至工业应用临界值以下 • 拉伸强度同比提升40%(较常规再生PE) • 韧性-刚度平衡系数突破1.8(行业均值1.2) 秘密藏在Ecoplast的预处理工艺中:通过多级分选系统将消费后废料纯度提升至99.7%,配合双螺杆挤出工艺的温度梯度控制,让分子链重组效率提升三倍。法规破局:提前三年锁定欧盟准入门槛 这款材料的上市时机正值欧盟PPWR法规要求到2030年塑料包装中再生材料占比达55%的关键节点。但北欧化工的野心不止于此: √ 拉伸膜透光率控制在88%以上(新规要求≥85%) √ 农用薄膜耐候寿命突破5年周期 √ 可完全兼容现有吹膜设备 比利时贝灵恩的复合生产线更暗藏玄机:通过将硬质PP/PE再生料掺混比例提升至30%,北欧化工正在打造覆盖软/硬包装的全体系解决方案。产业变局:机械回收迎来价值重估 当全球目光聚焦化学回收时,北欧化工却用连续收购Integra Plastics和Rialti SpA的行动,构建起机械回收的护城河: → 东欧废塑料分选网络覆盖12国 → 年处理能力突破50万吨 → 再生料成本较化学法降低60%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正在见效:其再生聚烯烃毛利率已达29%,超出传统业务线7个百分点。塑料循环经济从来不是技术单行道,北欧化工用事实证明,传统工艺的极致优化同样能打开万亿级市场。当85%再生含量成为现实,谁还能说塑料不可能真正循环? 2025-03-21 【节能环保】
-
PET高效回收新技术,单体回收率突破94%作为全球年产量近7000万吨的高分子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饮料包装、纺织纤维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当前全球塑料回收率不足5%,每年约12%的固体废弃物来自PET制品。美国西北大学科研团队近期在《自然》期刊发布突破性成果,通过创新性湿度催化技术实现PET高效解聚,为塑料循环经济开辟新路径。有氧无溶剂AC/MoO2介导的消费后塑料材料A-D的分解。反应条件:100 mL Schlenk烧瓶,储存在空气中的消费后聚酯,AC/MoO2(3.24 wt% Mo),无溶剂,265 °C,空气。通过1H NMR使用间二甲苯内标确定产率。自然湿度催化技术突破 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钼系催化剂的环境友好型解聚体系。该技术以活性炭负载氧化钼为催化载体,在265°C温和加热条件下,利用空气中自然存在的水分子触发PET分子链的选择性断裂。实验数据显示,经4小时反应即可将94%的PET原料转化为高纯度对苯二甲酸(TPA),副产物仅产生易处理的微量乙醛。 "传统熔融再生会导致材料性能劣化,而化学回收常需使用腐蚀性溶剂。"项目负责人约西·克拉蒂什教授指出,"我们的湿度催化体系完全摒弃有机溶剂,直接利用环境湿度作为反应介质,这在塑料再生领域尚属首创。"多维度技术优势凸显 相较于需要72小时反应的传统化学法,新技术将处理时长压缩至原周期的5.5%。催化体系展现卓越稳定性,经20小时连续5次循环测试仍保持94%以上转化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对含色素或混杂其他塑料的废弃物同样有效,省却了传统工艺必需的复杂分拣与清洗工序。 研究团队成员纳文·马利克博士强调技术普适性:"我们在饮料瓶、涤纶织物及混合塑料等多类废弃物上进行验证,均成功提取出色泽纯净的TPA单体。这种单体可直接用于食品级PET再生,或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研究团队正与工业伙伴合作推进设备放大试验。技术经济性分析显示,该工艺无需高压反应釜等特殊装置,现有化工设备经改造即可适配。若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望将PET再生成本降低40%,同时减少62%的碳足迹。 业内专家评价称,此项创新将显著提升全球塑料闭环率,对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具有战略意义。随着各国"限塑令"逐步收紧,这种环境友好的再生技术或将成为塑料经济转型的关键推手。 2025-03-20 【节能环保】
-
美国 PET 瓶回收现状与未来趋势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塑料回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3 年,美国 PET 瓶回收领域传来消息,其回收率达到了 33%,创下自 1996 年以来的最高纪录。长期以来,美国 PET 瓶回收率一直在 30% 左右徘徊。 市场的变化也为 PET 瓶回收带来了新的趋势。如今,轻量化瓶子愈发受到市场青睐。NAPCOR(北美国家 PET 容器回收协会)专家在接受 Waste360 专访时指出,消费者为节省开支,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品牌瓶装水,而这类产品通常更轻。轻量化不仅顺应市场潮流,更是 PET 的一大显著优势,它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以及材料使用量,对环保事业大有裨益。 从再生 PET 的应用来看,在加拿大和美国,瓶子对再生 PET 的消耗量持续攀升。2023 年,瓶子消耗的再生 PET 比例高达 59%,在历经五年的持续增长后,达到了历史新高。同时,美国瓶子的再生含量比例也稳步上升,平均再生含量已达 16%。这一成果得益于企业的自愿承诺以及法规的压力,以加州为例,其规定 2025 年饮料瓶再生含量需达到 25%。 在回收产能方面,目前美国的 PET 瓶回收产能为 30 亿磅,足以处理所收集的 20 亿磅 PET。然而,若要实现收集率达到 50%(如加州 2030 年目标),则还需额外投入 20 亿美元来扩大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再生 PET 的应用领域占比在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2019 年,美国有 41% 的再生 PET 进入纺织纤维领域,34% 被用于瓶子。到了 2023 年,纤维用量比例降至 26%,而瓶子应用比例则大幅跃升至 59%。这一变化与地毯市场的走势密切相关。高存款利率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使得房地产行业受挫,地毯需求随之下降,进而导致该领域再生 PET 用量减少。倘若未来地毯需求得以恢复,那么不同行业对再生 PET 的需求之争必将加剧。对于纺织行业而言,过度依赖从瓶子获取再生 PET 并非长久之计,该行业需要构建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加大对衣服、地毯等产品中纺织纤维的回收力度。毕竟,聚酯在大多数纺织应用中占比颇高,纺织行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成功实现纺织产品的回收并重新用于纺织生产。 在提升 PET 瓶回收率的措施上,押金制已被证明行之有效。它能够促使更多高质量材料进入回收环节。美国若想推动 PET 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推广更多的押金制。当然,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如何确保收集体系能够快速扩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并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原料。 美国 PET 瓶回收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无论是市场趋势的变化,还是不同行业对再生 PET 的需求竞争,亦或是回收体系的完善,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携手推动 PET 瓶回收事业朝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2025-03-19 【节能环保】
-
5万亿产值目标引领,再生材料产业2025年将迎爆发式增长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及“再生材料”,强调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这标志着再生材料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根据国家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5.1亿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为实现这一目标,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这是我国首家以循环经济为主营业务的一级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指出,作为中央企业,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重点任务是通过科技创新破解长期存在的破坏性野蛮拆解问题,提升再生资源产业链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应用领域。此外,作为再生资源利用的“国家队”,集团将致力于建立全行业协同发展的服务平台,推进行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目前已经有所动作。2024年底,中国资源循环集团通过旗下华润环保在深圳斥资6亿元,成立了两家全资子公司,深度布局资源循环利用及新能源领域。再生材料产业的痛点 在市场化端,再生材料和循环经济相关项目的融资频次并不高。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从2023年至今,该领域共有73家公司完成融资,融资规模大多在千万级别,融资轮次多处于天使轮、A轮等早期阶段。这表明再生材料产业在资本市场上尚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再生材料行业目前仍面临一些痛点。首先,再生材料下游使用缺乏系统、完整的行业规范和标准,部分品类材料的下游需求不明确,导致推广速度较慢。例如,在再生塑料领域,曾存在同样性能下再生塑料成本高于原生塑料的情况,这使得其经济效益较低,限制了市场推广。然而,从长期来看,一旦再生材料的经济性和性能优势得到验证,并突破规模量产和销售壁垒,其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另一位硬科技投资人表示,目前再生材料产业的核心痛点包括回收体系碎片化和商业化成本过高两方面。前者主要是由于缺乏稳定的再生原料供应,比如废塑料、废纤维的回收未成体系,影响了后端的回收利用;而后者主要是替代材料、回收技术等成本仍相对较高,这还要靠持续的技术迭代来逐步解决。再生材料产业的未来展望 尽管再生材料产业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政策红利、技术创新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再生材料”,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发力循环经济的决心。后续预计有关再生材料的行业政策与标准,特别是食品级再生材料安全标准有望系统性完善。地方政府层面也将出台一些支持再生材料企业发展、刺激再生材料消费的利好政策,例如产业园区招引奖补、税收优惠、价格补贴等。 再生材料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不仅能降低资源依赖与碳排放,还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再生材料产业有望突破现有瓶颈,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3-18 【节能环保】
-
永荣锦江&意大利兰蒂奇合作,实现从“垃圾”到“高端成衣”的涅槃重生3月13日,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荣锦江”)与意大利兰蒂奇集团(RADICI GROUP,以下简称“兰蒂奇集团”)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双方就消费后再生领域的长期战略合作举行了签约仪式。 本次活动以“向‘绿’而行,向‘新’而生”为共同信念,依托兰蒂奇集团全球领先的高性能聚合物技术,永荣锦江将实现E-SUNLON®爱赛纶消费后再生纤维从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闭环,推动企业绿色化战略落地,携手抢占全球循环经济的产业制高点。强强联合,重塑绿色再生价值链 据了解,自2023 年合作意愿萌芽到慕尼黑ISPO展上的方向锚定,从消费前再生切片的试样量产到消费后再生纤维的定向开发,从实验室参数调试到意大利总部的技术确认,经过两年的共同努力,永荣锦江和兰蒂奇集团迎来了这场跨越东西方的绿色之约。 “本次合作的‘绿色心脏’——‘爱赛纶®再生尼龙纤维’,以废旧纺织品为原料,通过兰蒂奇集团的超临界分离技术,实现了从‘垃圾’到‘高端成衣’的涅槃重生,获得了GRS、EPD、LCA 三重国际认证,代表着永荣与兰蒂奇对地球的庄严承诺。”永荣股份总经理汪建根表示,通过与聚酰胺领域领军企业兰蒂奇的深度绑定,永荣锦江将加速技术迭代,构建从再生切片到高端纤维的闭环竞争力,依托兰蒂奇在欧洲工业市场的百年积淀,打开绿色产品全球化应用的“新视窗”,以实际行动回答时代的绿色命题。 RADICI FIL总经理Nicola Agnoli表示,绿色和可持续是双方共同的愿景,本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伙伴关系的正式化,未来双方将共同致力于绿色再生聚酰胺原材料和再生类产品的研究和开发;RADICI YARN总经理Bernardo Staiano表示,消费后再生纺织品回收是兰蒂奇一直关注并不断研发的方向,也非常愿意与永荣锦江共同努力,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长; 兰蒂奇中国区总经理Aaron孙斌表示,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了永荣锦江在规模、生产线、研发创新等各方面的优势,而兰蒂奇的优势在于欧洲市场的沉淀、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等,双方强强联合必将进一步赋能绿色纺织价值链,打造更强的竞争力。破界创新,开启中意合作新范式 在座谈环节,双方围绕绿色再生纱线在欧洲的市场前景、尼龙行业竞争格局及合作带来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的资源共享、PA66产品专项合作与联合推广、品牌联合推广和市场营销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双方将通过技术共享与资源整合,加速产品迭代与全球市场布局,成功打造“爱赛纶”消费后再生纤维的销售闭环,推动绿色循环经济落地。 2025-03-17 【节能环保】
-
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王江平:生物降解塑料产业期待更强助力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而生物降解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理想替代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迟瀚宇/摄) 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行业总产能达196万吨,2024年产量约40万吨,原料及制品总产值约130亿元。 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分解的材料,原料多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如淀粉、纤维素等,与传统的石油基塑料相比,具有显著的环保优势。 “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已打通原料单体制备、树脂合成、树脂改性与复合、下游应用全产业链,拥有关键技术工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一些产品已在餐饮业、超市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王江平委员同时指出,行业前行的道路亦非坦途,还面临多重挑战。比如,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过剩风险加剧;“禁限塑”政策执行监管有待加强;可降解塑料标准化研究相对较晚,标准体系不健全;可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未进行严格分类处理,回收体系不完善等。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还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2025年是我国各类禁限塑目标(阶段性目标)实现之年。”王江平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实施监管力度,切实推动塑料污染源头治理。 王江平委员还建议有关部门持续推进生物降解塑料标准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可降解塑料的定义和分类标准,明确要求不能完全降解为水、二氧化碳等的产品不得标称“可降解”,推动行业规范和高质量发展。 “建议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生态环境、税务等部门加强政策支持。”王江平委员表示,比如,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渠道,支持生物降解塑料重点项目研发;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推动各级政府及大型国有单位集中采购、率先使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将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纳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探索开展碳交易。 回收处理一次性塑料制品不仅有助于解决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助于推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健康发展。王江平委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加强产品推广应用和回收处理。比如,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开展示范应用项目,加快推动生物降解材料在农林牧渔、日用消费品、包装、汽车用品、建材等领域推广应用。构建高效便利的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回收渠道,提升化学回收、循环利用的占比,将不便于回收利用的产品通过市政有机垃圾堆肥方式进行处置,减少焚烧与填埋处理比例。 2025-03-14 【节能环保】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