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橡塑技术与装备》2024年5期
P. 59
理论与研究 王晓晖 等·低 VOC 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差示扫描量热仪,Q20,美国 TA 公司。 配置 20 mL 浓度为 10% 丙酮溶液将其装满三分
热重分析仪,Q50,美国 TA 公司。 之二的顶空瓶,称取 0.3 g 的待测颗粒料装入顶空瓶中。
1.3 实验步骤 当温度升温到设定温度时,打开空气与氢气并调节分
1.3.1 样品的制备 压为 0.4 MPa,然后通过 FID 装置点火,通过顶空进
将 PP 和碳酸钙填充母料与萃取剂 (BYK-P4200) 样器的程序控制谱图的绘制,最终得到总的峰面积。
和液体石蜡按照表 1 聚丙烯复合材料配方混合于高速 1.3.6 热重分析
混合机中(按照 1 份为 15 g 称量)进行混合,混料时 将待测的聚丙烯样品取出适量,注意避免外来污
间控制在 1~2 min,使其充分混匀。如表 1 所示,配 染和水分,用天平精确称量样品质量。选用一个符合
方中添加了 80 份聚丙烯,添加 20 份的碳酸钙母料, 要求的坩埚,清洗干净,并放置于热重仪中。将热重
添加 2 份的液体石蜡,BYK-P4200 从 0 份加到 5 份。 仪加热至 800 ℃左右,保持 10 min 以上,使坩埚内
混料后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加工制得 PP 复合材料 的全部氧化物得以清除。从而研究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颗粒料。然后粒料使用电热鼓风干燥箱中 80 ℃下烘
干 12 h 后,通过塑料注射成型机注射成型标准样条。 2 结果与讨论
表 1 聚丙烯复合材料配方 2.1 力学性能
组分
实验编号 2.1.1 拉伸性能
聚丙烯 / 份 碳酸钙 / 份 液体石蜡 / 份 BYK-P4200/ 份
1 80 20 2 0 如图 1 所示,在对不同配比的 PP/BYK-P4200
2 80 20 2 1
3 80 20 2 2 的样条进行拉伸测试,发现萃取剂 (BYK-P4200)的
4 80 20 2 3 添加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变化不大。当萃取剂
5 80 20 2 4
6 80 20 2 5 的质量分数由 0% 增加到 5% 时,聚丙烯复合材料的
拉伸强度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加入萃取剂时,聚丙烯
1.3.2 拉伸性能测试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 31.59 MPa ;相较于添加萃
按照 GB/T1040.3—2006 标准在室温下用 CMT- 取剂的组分,萃取剂的质量分数为 2% 时聚丙烯复合
2503 型电子万能拉力试验机在 100 mm/min 的拉伸速 材料的拉伸强度最大,达到 31.04 MPa ;所测样条中,
率下测定 PP/BYK-P4200 的拉伸力学性能。 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最低为 29.19 MPa。萃取
1.3.3 冲击性能测试 剂(BYK-P4200) 的加入,吸附于聚丙烯复合材料载
采用切割机制备的 V 形缺口聚丙烯复合材料冲击 体上,使复合材料承担拉伸负荷的有效面积减小,复
样条(缺口端直径 0.2 mm)按 GB/T1043—1993 标 合材料的内部界面增大,在 PP 复合材料受到纵向拉
准在室温下用 ZBC1400-B 型摆锤式冲击试验机研究 伸应力的时候,BYK-P4200 会在聚丙烯复合材料分
PP/BYK-P4200 复合材料的冲击破坏行为。 子内作为一个个应力集中点,使其承受更多的力,造
1.3.4 差式扫描量热仪(DSC) 成样条拉伸强度下降。但是因为萃取剂 (BYK-P4200)
在 DSC 仪器中设置测试程序,升温速度 10 ℃ / 占比较小,所以对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影响比
min。将样品放置在 DSC 仪器中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 较小。
样品被加热至 220 ℃后,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稳定, 2.1.2 冲击性能
最后冷却至室温。通过分析测试数据,可以确定聚丙 由图 2 可知,随着萃取剂的质量分数由 0 增加到
烯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热稳定性。 5%,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呈现逐步提高
2
合物的结晶度(X c )可以根据下式计算 [3] : 的趋势,从平均值为 5.769 kJ/m 上升到均值为 7.387
2
kJ/m 。结果表明,萃取剂 (BYK-P4200) 的质量分数
X c = ΔH m ×100%
WΔH 在 5% 以内,随着萃取剂含量的增加,聚丙烯复合材
式 中,∆H m 是 聚 合物 的 熔 融 热焓,∆H 是 结晶 度
料的抗冲击性能显著提高,使其更具有韧性和耐用性。
[4]
为 100% 聚 合 物 的熔 融 热 焓(ΔH(PP)=209 J/g) ,
2.2 结晶性能
W 是结晶组分的质量分数。
由表 2 可以得到 :与未加入萃取剂 (BYK-P4200)
1.3.5 VOC 分析
的复合材料相比,随着萃取剂 (BYK-P4200) 的用量
2024 第 50 卷 ·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