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轮胎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
- 来源:橡塑装备
- 浏览数:31
- 发布时间:2025-11-07
- 分享到:
10月28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自贸区3.0版升级协议,标志着双方在贸易自由化、供应链协同等领域合作进入新阶段。专家指出,此举将促进区域内中间品贸易、制造业协作与跨境投资便利化,为中国与东盟产业链深度融合注入新动力。

橡胶贸易驱动轮胎制造升级
以橡胶与轮胎行业为例,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从东盟进口橡胶同比增长40.7%,向东盟出口的轮胎及其他汽车零部件金额也实现19.8%的增长,反映双方在原材料与制成品之间的高效互补。
在青岛港——我国主要橡胶进口枢纽之一,每天都有来自缅甸、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天然橡胶陆续入库。这些原料在完成清关后,迅速进入山东及周边省区的轮胎制造流程。橡胶作为战略物资,广泛用于轮胎、输送带、橡胶管等多种工业产品,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运转的关键基础材料。
依托稳定供应的原料资源,以青岛为中心,山东半岛已形成覆盖合成橡胶、轮胎模具、智能制造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当地企业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将高质量轮胎产品返销东盟,服务于当地汽车、工程机械等成长中的市场。
从“制造出海”到“品牌出海”
当前,中国与东盟正从传统的“商品贸易”向“产业链整合”迈进。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通过在东盟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方式,实现从“出口产品”到“输出产业”的跨越,构建更加稳固的跨国供应链体系。
随着RCEP全面生效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轮胎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国内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规模化优势,逐步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拓展”,新能源汽车配套轮胎、低滚阻绿色轮胎等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未来,伴随东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汽车普及率提升,中国轮胎企业有望进一步融入区域价值链,实现从“制造出海”到“品牌出海”的升级。